第(3/3)页 …… 大汉·宣帝时期 “看似荒谬愚昧,实质上是结合了百姓们渴望被救世的心理,顺应人情。” 刘病已对洪秀全这一手感叹不已。 尽管这种超越现实的设计能不能长久下去他很怀疑。 但在最初实施之时,定能吸引不少贫困无告的百姓。 “将人们召集起来互称兄弟,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 “再与本土传统思想融合,增加与百姓的亲近感,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刘病已掂了掂怀里的大胖小子,对许平君道: “科举确实选拔不出这种人才。” “草莽龙蛇之辈。” …… 【道光三十年十月初一(11月4日)各地拜上帝会的首领根据天父、天兄的旨意各回所在,分头发动群众。】 【金田、花洲、陆川、博白、白沙等处的拜上帝会众同时举旗,宣布起义。】 【杨秀清也于此日在金田公开露面,执掌兵权。】 【以军师杨秀清、萧朝贵共同名义发布的起义文告,着力宣扬了天父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权能。】 【并号召各省有志之士“各各起义,大振旌旗,报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勋!】 【组成一支有两万人的太平军。】 【太平天国史上被称为“金田起义”的伟大斗争,就此揭开帷幕。】 …… {太平天国所谓的“金田起义”有其特定的具体内容,大体是指以金田为中心的各路拜上帝人马团营举兵,共扶真主,也即仗义起兵勤王。}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自身文献中的用语。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起义含义不是一回事。} {考察一下太平天国人士所理解的金田起义,其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与现今的理解有何异同,还是有必要的。} {起义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了反抗反动统治而发动武装革命。有时指反动集团的武装力量背叛所属的集团,投到革命方面。”} {《辞源》的解释只有四个字:“仗义起兵。”这是它的本义。} {太平天国文献中的“起义”一词,用的正是其本义。} {有时或不用“起义”而代之以“勤王”,其义为“为王事尽力”,多指起兵救援王朝。} {所以所谓“金田起义”这个荣衔是洪、杨诸人在打下半壁江山之后才回头追封的。} {“金田起义”其实是既没个确切地点,也没个确切日期,更没一张正式文告,因此它不像是个有计划的革命发难的行动。} {洪仁玕事后追述说:“本不欲反,无奈官兵侵害,不得已而相抗也。”这句话大致是可信的。} …… 曹魏。 “所谓伸大义于天下吗。” 曹丕奇怪的看着说出这句话的曹操。 这台词不是父亲你该说的吧? 曹操感受到异样的目光,横了他一眼。 “怎么?他大耳贼说得,孤就说不得?” 曹丕低下头。 “儿子绝无此意。” 曹操冷哼一声,看向庭院内停下动作的舞女,一挥袍袖。 “接着奏乐,接着舞!” …… 【有关州县很快便得悉金田等处有人举旗造反的情报。】 【十二月初五(12月8日),广西巡抚郑祖琛正式将此事向清廷奏报,清廷调派正规军前往镇压。】 【这时,清朝官员尚不知这是与天地会造反截然不同的拜上帝会起义,甚至完全不清楚起义领袖是些什么样的人。】 【而在杨秀清的指挥调度之下,起义“勤王”的各路人马加速向金田地区集结。】 【到道光三十年年底,连同陆续来投的客家人与天地会武装,总人数已逾两万。】 【十二月十七(12月20日,清军将领浔州协副将李殿元率军到达思旺圩,平南知县倪涛以为后援扎实,遂率兵勇、团丁向花洲发动攻势,被胡以晃部太平军击败。】 【倪涛敌不过,便率兵退至思旺圩,与李殿元合军。】 【吃了败仗后,清军不敢贸然进攻,便采用稳扎稳打的方法,先在外围构筑工事,遍插木桩,围困花洲山人村。】 【当时洪秀全、冯云山藏在花洲,洪秀全担心被李殿元生吞,急令胡以晃带人进攻李殿元,另派人从山间小路去金田求救。】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1850年12月25日)杨秀清在金田带三千余人攻打思旺圩。】 【先偷袭五峒山隘口的清军哨卡。越过关隘后,分兵两路,一路急奔思旺圩外围的李殿元军,发动突袭。】 【待李殿元军与太平军接仗时,太平军佯退,李军追击之时,第二路太平军发起围攻,第一路太平军也转入反攻,清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太平军直捣思旺圩,巡检张镛被杀。】 【杨秀清趁思旺圩会战时,派遣偏师出鹏化、罗掩,二十五日(28日)迎接洪秀全回到金田村总部。】 【这次营救洪秀全的一仗,后被太平天国称为“迎主之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