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227章 在城东寻一处林子。 “见他?” 田尔耕有些疑惑。 在陛下面前,张溥是彻彻底底的小人物。 “你把他带来,朕要见见这个狂人!” “是,陛下。” 田尔耕走后,朱由检看着张溥的名字陷入了沉思。 张溥这个人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天启四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后改名为复社。时年张溥二十二岁。 天启六年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时年张溥二十四岁。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天皇巨星!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里都是万人空巷,拥趸粉丝无数。时年张溥二十六岁。 崇祯六年,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时年他三十二岁。 当时的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形成了极其强大的政治力量。 直到后来握住了周延儒霸占小寡妇的把柄,狂妄的他试图掌控周延儒干掉温体仁。结果,死的不明不白。时年他四十岁。 纵观张溥的一生,是十分精彩的,幼年苦难为丫鬟所生,被张家人瞧不起,他忍辱负重,勤学苦读。创立应社,写下《五人墓碑记》名动天下,考中进士,一度把持朝政。妥妥的主角光环,但可能穿越过来的人太不小心,幕后阁老没做成,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当然,这都是历史上的张溥。 由于朱由检的横空出世,此时的张溥还只是一个文章写的比较好比较出名的书生。没能组织群众驱逐顾秉谦,虽然依旧闻名,但在朱由检的压制下,并未成什么气候。 历史唯一没改变的是他在崇祯四年考中了进士,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 在京中为官,自然能接触到更多朝政信息。此时的朝堂在他看来简直是一片乌烟瘴气。 皇帝不理朝政,重开西厂,纵容宦官从商. 一条条、一件件,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想改变着一切,于是他将目光盯向了内阁辅臣马士英,结果还没怎么样呢,马士英就倒了台,被抄家流放了。 他又将目光盯向了钱谦益,对着钱谦益就画了一堆大饼。 也不知道是张溥的演讲水平确实高,还是钱谦益的脑袋长了坑。钱谦益还真被他给拿下了。 田尔耕出去后没多久就回来了,将张溥带到了朱由检面前。 张溥个子不高,身材纤细。单从面相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溥。” “罪臣在。” “朕此番唤你前来,只为问你一句话。” “陛下请讲。” “可是对朕的一系列做法不满?” “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有了。” 张溥沉默了。 “伱理想中的大明,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众正盈朝。” 得,没救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