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其四,察举制实行之初,一般都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合格就要被撤换,而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这使得察举人不敢随便乱推荐士人,其益处自不待言。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察举制虽有多种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其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将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其二,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却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其言行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作假,抑或日后发生蜕变。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 其四,到了此时,察举制的弊端日益严重。地方选举权被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甚至出现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及至此时,察举制已成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自身特权的工具。 “不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看到这里,曹操不由得点了点头,对书中言论大为赞同。 他继续看下去,后面则是科举制的详细解释。 其全名为【分多个科目举办公开透明的王朝统考制度】,简称科举制。 书中写到,为国抡才之大典,当不拘于身份贵贱、男女老幼。 只要有真材实学者,都可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 考试科目分为明经、明算、明法、明武、明医、明工、明农...等十数类。 明经,即儒家经典;明算,则算术;明武,则骑射、武韬等;明医,则医术;明工,则工科;明农,则考农事; 参考者可择其一,亦可选多个科目。 而科举考试的步骤,又有县试、郡试、州试、会试以及殿试共五场。 县里举行县试,郡里举行郡试,州里举行州试,京城举行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 首先,由各县主官举办县试,学子们糊名参考,择其优者录取,考取者为童生。 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四项考试。 随后,便是各郡举办的郡试,全郡各县童生汇聚一堂,择优选取,考取者为秀才。 然后便是各州举办的州试,全州各郡县的秀才一起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再然后就是天下各地举人赶赴京城,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办的殿试。 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择优录取。 而殿试只决定考生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中选者便可为进士,而殿试则决出其中的佼佼者。 殿试决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选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若干人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若干人同进士出身。 皇帝举办殿试之后,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用以加深进士们与皇帝的关系,增加进士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殿试之后,整套科举流程算是结束了。 但未中试者,可来年再次参考,直到考不动为止。 朝廷可根据殿试的排名、及其科目,来授予进士们各自的官职,并制定不同的俸䘵。 “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平民与穷人皆可参加,择其优者录取并授官...” 将整本书看完之后,曹操的心神依旧沉浸在书本所描绘的科举考试制度蓝图之中,久久无法回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