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是,这样的设计还是没有解决转轮上任何一个吊篮停靠,所有吊篮都要同时停下来的这个问题。 一个单元楼里的居民不多,这样的情况还不是那么明显。 但如果这个电梯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或六个单元居民的上下需要,这个冲突就非常明显了。 甚至有可能住在七楼的居民要停靠六次,才能够下到地面。 如果能够想办法把这个不同吊篮之间的冲突解决的话,运行效率就会高很多。” “对,这么多的吊篮如果都由同一个轮子来驱动,也就意味着,哪怕只有一个人上下,轮子也得高负载运转,工作效率确实有点低。” “既然过多的吊篮会影响到工作效率,那么我们可以把吊篮的数量减少一半,这样的话,对于大家的出行影响应该不大。” “吊篮如果减少一半,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更大,所以,从安全和舒适度来考虑,完全可以把吊篮改成有门的吊厢。”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让那些没有载人的吊厢同时与轮子转动的。 我们可以把每个吊厢与轮子的连接点做成可以活动的挂钩,s型的挂钩可以正反两个方向旋转,用于钩住或者放开轮子上的承重杆。 在每个走道的吊厢停靠点,设计出一段滑轨,滑轨的上面也有一个s型的挂钩。 如果吊厢需要停靠的话,在接近停靠点的时候,滑轨上的s型挂钩就会率先伸出,钩住吊厢上面的受力杆。 然后吊厢上面的挂钩反转,松开轮子上的承重杆。 滑轨上的s型挂钩就把吊厢通过滑轨拉进停靠间,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到轮子上其它吊厢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任何一个吊厢的停靠。” “这个想法太妙了,那些没有载人不需要运行的吊厢平时就在停靠间里,有人使用的时候再挂到轮子上。 而使用过的吊厢会自动停靠在可以供人进出的停靠间,等待有需要的人再次使用。” 吴光良看到这里,心里一亮,这样的电梯运行方式还比较奇特,如果这些吊厢里面再安装一些传感器,就可以通过电脑来控制吊厢在什么时候可以参与到电梯的运行过程之中。 第(2/3)页